儿科推拿疗法
儿科推拿在民间常称之为“推惊”、“摩惊”、“掐惊”等,它是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手法刺激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通经络,行气血,和营卫,以调整患儿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其抗病能力,达到防病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它包括一般的小儿推拿法、儿科指针法和捏脊法。由于其治疗对象是小儿,小儿乃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其容易发病,变化迅速,也易于康复。只有了解小儿的这些生理病理特点,熟练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穴位的功能主治及操作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上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应用范围较广,一般的常见病症都能治疗。
操作方法:
一、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
1.小儿推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学说,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等治病法则,在患儿体表穴位上运用各种推拿手法,通过经络“行气血、通阴阳”的作用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营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由于小儿不会言语,即使较大儿童也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小儿在就诊时每多啼哭叫扰,影响气息脉象,因而在四诊中以望诊为主,结合闻、问、切诊。根据临床证候,了解病史、症状和体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发展趋势,以掌握疾病的性质,确定治疗措施。如《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先辨形色,次观虚实,认定标本,手法祛之”。
3.小儿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中,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出生后,一方面在不断地生长发育,生机蓬勃,处于这种发育阶段的小儿之体称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因而又称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因而在病理上表现为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易于康复等特点。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较脆弱,功能未健全,因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肺脾两脏尤易患病,如消化不良、伤食感冒等;由于小儿的应变力较差,对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厥;如果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常可引起发育障碍,出现解颅、五迟、五软、智力不足等病态。在小儿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过程中,寒热虚实的转化比成人快。一方面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护理失宜,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转危,一日之内即可由实热证转变为虚寒证(正虚暴脱)。另一方面,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病因单纯,不受七情影响,患病后,如诊断正确,治疗得法,护理适宜,则病情可由重转轻,容易治愈而很快恢复健康。
二、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
1.小儿推拿法
(1)常用手法:按、揉、摩、推、掐、运、搓、摇等,此即所谓推拿八法。
(2)临床手法: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②推天柱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摩神阙、推胸八道、推揉膻中。③运八卦、分阴阳、运板门、推三关、退六腑、推肠经、推脾(胃、肝、心、肺、肾等)经。④二龙戏珠、苍龙摆尾、凤凰展翅、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月、黄蜂入洞、按弦搓摩、天门入虎口等。
2 . 儿科指针法
(1)掐印堂法、掐人中法、掐颊车穴法。
(2)掐精灵、威灵穴法、掐一窝风穴法、掐内劳宫法、掐间使穴法、掐曲池穴法。
(3)掐太冲穴法、掐大敦穴法、掐揉前承山穴法、掐揉后承山穴法、掐昆仑穴法、掐外参穴法。
(4)老虎吞食法。
3.捏脊法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八个基本手法。
具体操作方法:小儿推拿手法比较重视补泻,如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左揉为补,右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基本上是按照操作方向和手法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同时根据补泻的需要,选用葱姜汁、酒精及清水等作为递质,以加强“补”和“清”的作用。这些方法为临床医生所广泛应用。至于其手法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作介绍。这里仅介绍一种鲜为人用的老虎吞食法,即由医生用口咬仆参穴,用以救治小儿急惊卒死者。咬时,由医生用洁净白布一方,将病儿足跟包起,然后张口咬之,多用于病儿搐搦或昏厥(休克)时。咬时,如病儿感觉疼痛而惊叫者,尚可救治;如无知觉者,则预后不良。施行此法而病儿无知觉者,说明病已沉重,应赶紧请医诊治,不可连续咬,防伤破皮肤,徒然增加病儿痛苦。
三、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
一般都是施法于穴位,也有施法于某个面或经络,如捏脊法主要作用部位在督脉和膀胱经脉。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如下。
1 . 头面颈项部穴位百会、天门(攒竹)、太阳、坎宫、山根(山风)、人中。(水沟)、迎春、牙关(颊车)、印堂(眉心)、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颈骨)、承浆等13个穴位。
2 . 胸腹部穴位天突、膻中、乳根、乳旁、中脘、神阙(脐中)、腹、天枢、丹田、肚角等10个穴位。
3 . 背腰部穴位定喘、大椎、肩井、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腰俞、七节(七节骨)、龟尾(长强)、脊柱等11个穴。
4 . 上肢部穴位脾土(脾经)、肝木(肝经)、心火(心经)。
肺金(肺经)、肾水(肾经)、肾顶、肾纹、大肠、小肠、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小天心、内劳宫、内八卦、一窝风、膊阳池、总筋、大横纹、十王(十宣)、老龙、二扇门、少商、虎口(合谷)、甘载、二人上马(上马)、威灵、精灵、外八卦、外劳宫、三关、天河水、六腑等35处穴。
5 . 下肢部穴位箕门、百虫(血海)、鬼眼(膝眼)、足三里、止痢、三阴交、鞋带(解溪)、丰隆、涌泉等9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