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 疏肝泄热 行气止痛 杀虫
楝子“味苦寒。主温疟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本经》)
川楝子又名楝实、金铃子、苦楝子,味苦寒,主入肝经,具有很强的清肝火、疏肝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和肝郁化火证。《本经》谓其主“温疟伤寒大热烦狂”,盖因其味苦寒,能导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也。但《本经》没有认识到的是,川楝子还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故尤宜于治疗肝郁气滞、肝火犯胃导致的诸痛症,常与延胡索、香附等同用,代表方剂如金铃子散、导气汤。
疝证 表现为小便不通,阴囊胀结,痛引小腹。常见于急慢性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属寒气瘀阻下焦所致者,为足厥阴肝经病症,治宜祛寒理气、涤浊化瘀、利尿消肿,用导气汤加减治疗,药用炒小茴香9克,炒川楝子10克,广木香10克,吴茱萸15克,炒荔枝核12克,炒橘核9克,当归9克,香附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泽泻9克,桂枝9克,白芍12克。亦可加入乌药增强散寒止痛之功,也可加入王不留行、夏枯草加大消炎散结之力。
慢性肝炎 表现为胁痛频频发作,腹胀,食后更甚,厌油,嗳气、矢气不断,四肢懈怠,大便溏薄者。此乃肝脏气机转枢不利,日久瘀滞结聚,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停,治宜调整肝脏转枢,理气燥湿,消食化积,软坚散结,利水消肿,药用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砂仁15克,鸡内金12克,木香12克,青皮12克,白芍15克,川楝子18克,延胡索15克,姜黄12克,香附18克,牡蛎24克,珍珠母24克,海哈粉18克,龙骨18克,海藻24克,昆布15克。须注意的是,本方药性微燥,不宜于肝郁化热或肝阴受损者。
消化性溃疡 表现为上腹胀痛,食后更甚,反酸,甚至出血者。治宜柔肝和胃,理气止痛,化瘀止血,以川楝子30克,延胡索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5克,砂仁15克,白芍45克,黄连30克,白及30克,川贝30克,乌贼骨30克,三七30克,甘草30克,研为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服3克,坚持服用3个月或半年,必不再复发。
临床研究表明川楝子可以驱虫,有效成分为川楝素,作用缓慢而持久,对蛔虫、蚯蚓、水蛭等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可用于治疗肠道虫症,但排虫时间较迟。另外,川楝子还可以抑制真菌生长,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多配伍蛇床子、荆芥、地肤子、白藓皮等煎汤外用熏洗,此即川楝子“杀三虫、疥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