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登录 / 注册

中医“四大经典”中与养生相关的经典论述

2019-08-22发布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与方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黄帝内经》就载有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调摄大法等丰富的内容。直至今日,这些内容在健康管理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各大经典著作对于养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发挥,强调“防”与“治”同等重要,尤其不能忽略诊治过程中患者的养生和调理。

中医治病是一门深奥的“功课”,掌握好中医养生理论,才能真正做到“助力健康之完美”!

 

1.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

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

3.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黄帝内经·素问》)

4.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黄帝内经·素问》)

5.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黄帝内经·素问》)

6.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素问》)

7.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五味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黄帝内经·素问》)

8.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黄帝内经·灵枢》)

9.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 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不遗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为血气所注;理者, 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金匮要略》)

10.大凡客邪贵乎早逐, 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 津液未耗, 病人不至危殆, 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温疫论》)

11.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 机圆法活, 去邪务尽, 善后务细, 盖早平一日, 则人少受一日之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 神机默运, 无功可言, 无德可见, 而人登寿域)。(《杂说治病法论》)

124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