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正值冬病治疗好时机!
冬病夏治的理论源于传统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及经络学说。《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其认为人与自然关系非常密切, 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协调统一。《管子·形势解》云:“夏者, 阳气毕上, 故万物长……冬者, 阴气毕下, 故万物藏。”
所以春夏季要顺应阳气升发, 使阳气充沛, 顾护阴精;秋冬季则需顺应阳气之收藏, 蓄养阴精, 使春夏生化有源。也就是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理应一致, 生于春, 长于夏, 收于秋, 而藏于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至清代张介宾又云:“夫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阴以阳生, 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 以为秋冬之计。”
自然界在一年四季中有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 贴敷疗法是以顺应古代“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为理论基础, 选取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段三伏天进行药物贴敷。将研制好的药物敷贴在人体腧穴, 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腧穴, 刺激经络, 逐步激发体内脏腑活力, 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 处于小暑至立秋三个农历节气期间。
中医古籍文献记载, 伏日必是庚, 在时间治疗学上, 庚日属金, 与肺相配, 是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最佳时日。三伏天具体时间节点顺序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贴能够顺应气候变换, 其最早源于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提到的“天灸”, 即用药后皮肤局部起泡如灸疙, 亦称发疮灸, 天灸法常用药物有毛茛、蒜泥、白芥子、斑蝥等。
三伏贴治疗时间为每年夏季三伏天时期, 根据初伏、中伏、末伏的时间点, 3~5次为1个疗程, 每年贴1个疗程, 连续3~5年;每次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h,儿童每次贴2~4小时。
贴敷施灸前需清洁皮肤, 若无特别不适, 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但睡前务必要揭掉。首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要注意观察患者对贴敷药物的适应度, 同时也避免皮肤贴出水泡, 否则易影响患者的配合度及后期的治疗。待至末次, 贴敷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严重皮肤病、过敏体质、吐衄、妊娠者禁用。
贴敷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吃高蛋白、虾蟹类海鲜。贴药当天不能游泳,4~6个小时内不要洗冷水澡。
伏前加强:7 月 2日 至 7 月 11日
初 伏: 7 月 12日 至 7 月 21 日
中 伏: 7 月 22日 至 7 月 31日
中伏加强: 8 月 1日 至 8 月 10 日
末 伏: 8 月 11日 至 8 月 20 日
2019年三伏贴时间
三伏贴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