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新路 谋发展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医药智慧!
“世界中联推动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意义重大,有利于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发挥中医医疗机构表率和引领作用,增强我国中医医疗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8月29日,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上,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朱岷表示。
据悉,为促进世界各国(地区)在中医医疗机构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医疗机构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专家专业优势与管理特长,充分发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对外交流这一权威性国际舞台作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决定成立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当选为专委会会长。本次大会共有来自海内外250家单位的近300名医院管理者参加,共同为全国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线上参会人员达3000多人。
中医院兴则中医药兴 医院强则中医药强
朱岷副主任指出,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率达到96.2%,患者实现零死亡,医护实现零感染。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始终发挥着维护生命健康的生力军和中医药发展的主阵地的作用,中医院兴则中医药兴,中医院强则中医药强。
江苏省卫健委副主任朱岷
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桑滨生宣读了世界中联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批复及第一届理事会名单,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当选为专委会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桑滨生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
方祝元表示,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抗疫大考中,中医药成为重要的战疫生力军,书写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新篇章。后疫情时期,广大医院管理者应主动通过“思与变”,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迎接新挑战,回答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个时代命题。一是明确定位,推动发展。凝聚各层次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资源雄厚、联络范围广、作用影响大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二是健全机制、做强服务。努力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把专委会的会员服务好、活动组织好、能量传递好;三是发挥优势、科学指导。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打造属于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品牌;四是构建平台,引领发展;五是丰富活动,强化研究。专委会将努力搭建国际医疗机构管理国际学术平台,增进世界各地中医医疗机构管理者之间的了解与合作。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
世界中联主席马建中指出,中医药人临危受命,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防控救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世界中联顺应实事,设立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希望在理事会的带领下,成为中医医疗机构管理者向世界知名西医院学习、培训的平台,助力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创新和超越,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为当选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的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颁发证书。
中医药+互联网 为中医药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会分1个主论坛、3个分论坛,分别以“走向世界的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中医院高效管理和高速发展”“后疫情时代中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多场精彩演讲。
在主论坛环节,方祝元会长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互联网+中医药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机遇,“谁醒的早,做的快,一定会受益最大。”我们要通过思与辩,在危机当中求生存、促发展。中医兴盛于农耕时代,落后于工业化时代,必然腾飞于信息化时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中医走向世界是中医药人的使命。每家医院都要根据自身实力和优势高瞻远瞩,为医院今后的发展而努力。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中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中勇表示,此前,江西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打造五个“江西样板”:一是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二是促进中医药产业绿色发展;三是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四加强中医药集成创新;五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热敏灸技术就是我院的品牌之一,并获得了国际上推广。”在信息化的时代,要给中医插上飞翔的翅膀,中医才能走得更远。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朱明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朱明军介绍了中医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思路探讨。他指出,该院在疫情期间靠远程会诊打通了20间负压病房和负压CT室,负压的超声、负压的检验,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医院还有幸成为了国家中西医结合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将在2021年的12月建好投入使用。信息化建设为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撑。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杨思进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杨思进介绍,目前医院面临着重重困难,需从管理找出路。文化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层次。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强其教育。国家富强离不开文化,民族振兴离不开文化,医院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管理。“只有靠医院自身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后疫情时代 中医院要直面困境与危机
在“后疫情时代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中,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季聪华分享了浙江省中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包含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指运用大数据智能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医院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等来辅助管理、决策、科研活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将中医方案更好地融入到诊疗决策当中。智慧服务即患者服务,用信息化的手段优化医疗的流程,进行智能结算,减少门诊排队等候问题,在预约、诊疗、结算、查看检验报告、中药免费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设计,同时上线远程医疗——省中健康云平台,解决国内外看病难问题,打造移动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为实现两大层面而努力,对所有信息进行共享。
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季聪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红佳介绍,面对疫情常态化下,门诊量下降、运营成本上升的困境与危机,公立医院要坚守初心促发展,坚持公益性,以患者为中心,满足百姓“看好病”“少生病”需求。塑造“四心”服务品牌,让患者安心、省心、舒心、放心。利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优势,提升专科能力,多学科融合、临床康复一体化、搭建公共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红佳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王佩娟分享了对研究型医院学科群建设实践和思考。她表示,作为研究型方向的医院,应以科技创新为标志,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建立新标准、新方法、新模式,用来建设医院的内涵。通过四大举措建设医院学科群:一是重大疾病为切入点建立学科群;二是疾病诊疗链布局学科群;三是重点科室为龙头引领学科群;四是举全院之力保障学科群,保证学科群建设实践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王佩娟
疫情时代医院如何强化精细管理?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立新认为,第一,要进一步提升重大传染病的救治能力;第二,加大引进高层次人员力度,实行优惠政策;第三,对于医保,要积极地沟通,提前布局;第四,专科专病方面,进一步细化科室,提升专病水平‘第五,分园区同步绩效考核;第 六,中药制剂的研发,积极地开发特色制剂;第七,五大中心建设,建设标准的胸痛中心、产科儿科中心;第八,筹备实质性的医疗集团;第九,提供全面预算管理。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立新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主任马鲁锋介绍了《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如何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据报告显示,提高药材质量、加大配方颗粒、高质量中药注射剂等现代化中药的推广使用、加强学科建设力度、注重中医人才培养、在基层大力推广中医药、提高大众对中医的认可、中西医融合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发展中医药等是大多数医生认为需要采取的举措。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主任马鲁锋
他表示,未来,红日药业将与政府、学协会、专家、患者、媒体一道,共同推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在《医师报》开辟一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栏,共筑中医影响力;二是搭建两个学术平台,一个是医生教育平台,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互联网中医学院;另一个是健康教育平台,我的健康我做主,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三是通过政企合作、校企和院企合作,进一步推进中国中医药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之路
圆桌论坛,左起红日药业中医药事业群委员会副主任付羽、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陈海、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院长杨广源、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季聪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立新
在圆桌论坛上,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院长杨广源表示,中医院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中医特色浓厚,西医能力突出,服务质量一流是医院的办院方针。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模式和诊疗方法。
方祝元表示,走向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必然的发展之路。他预言人类医学一定会走向中西医融合。但是中西医融合不是简单的形成新医疗体系,因为中西医是不同的理论体系,融合是在临床上的高度融合。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陈海指出,中医院应加快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在专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中药储备情况、应急管理的流程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季聪华副院长认为信息化可以给医院节约成本,门诊流程改造,可以使人力成本减少。此外,这些对于中医药现代化,互联网医院发展,中医药循证能力的提升都很有意义。
王立新书记表示在重点病种建设方面,糖尿病促进了该院糖尿病科、肾病科、眼科、中药制剂等学科的长足发展,以点带面,要善用一个重点疾病的突破带动整个学科群的发展与创新。
红日药业中医药事业群委员会副主任付羽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注射液最能体现中药现代化。研究证实,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改善重症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得到了中医和西医专家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