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登录 / 注册

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

2020-11-20发布

一、基本信息


出处:《金匮要略》(汉·张仲景


处方、制法及用法: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二、现代对应情况


1.药味名称:茯苓


基原及用药部位: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55.20g


2.药味名称:桂枝


基原及用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嫩枝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41.40g


3.药味名称:白术


基原及用药部位: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41.40g


4.药味名称:甘草


基原及用药部位: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干燥根和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27.60g


5.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200毫升煎煮,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6.功能主治:【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备注 上列剂量系度量衡原方量折算,若与当今主流用量严重不符,在保证原方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日服用量。


温经汤


一、基本信息


出处:《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处方、制法及用法: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右?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1.药味名称:当归


基原及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 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酒当归


折算剂量:20.60g


2.药味名称:川芎


基原及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20.60g


3.药味名称:白芍


基原及用药部位: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20.60g


4.药味名称:肉桂


基原及用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20.60g


5.药味名称:牡丹皮


基原及用药部位: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20.60g


6.药味名称:莪术


基原及用药部位: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 Lee et C. F. 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Ling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醋莪术


折算剂量:20.60g


7.药味名称:人参


基原及用药部位: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41.30g


8.药味名称:牛膝


基原及用药部位: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酒牛膝


折算剂量:41.30g


9.药味名称:甘草


基原及用药部位: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炮制规格:炒甘草


折算剂量:41.30g


10.用法用量:粉碎成粗粒,每服20g,加水45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


11.功能主治:【功效】温经补虚,化瘀止痛。


【主治】血海虚寒,气血凝滞证。症见妇人月经不调,脐腹作痛,脉沉紧。


备注 1.鉴于《妇人大全良方》卷首之“辨识修制药物法度”总论性章节中提及诸多药物的炮制,涉及本方中当归条下注明微炒且以酒处理,考历代关于当归以酒为辅料炮制的沿革,古代关于酒洗后用焙还是炒等并无十分严格的界定,清代后多数转为炒干,延续至今成为酒炙法,因此建议参考酒当归炮制规格;涉及本方中牛膝,在“辨识修制药物法度”章节中川牛膝条下言其酒制加工,经考证该时期川牛膝与今所用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基原一致,其所提的酒制加工方法与今之酒炙法相似,因此建议参考酒牛膝炮制规格;涉及本方中甘草条下注明“炙黄”,其方法接近于《中国药典》的清炒法,因此建议清炒法炮制;涉及本方中莪术条下注明“二味并用湿纸煨炮令香软,细切,或更用盐醋浸泡半日用”,结合现今临床多采用醋制,以减毒增效,因此建议采用醋莪术炮制规格。


2.本方原用量并非每日服量,结合组成剂量和制服法折算结果,按日服三次计算,则本方的日服总量为60克,各药的日服量如下:当归5g,川芎5g,白芍5g,肉桂5g,牡丹皮5g,莪术5g,人参10g,甘草10g,牛膝10g。


一贯煎


一、基本信息


出处:《医方絜度》(清·钱敏捷)


处方、制法及用法:北沙参麦冬、当归各一钱五分,枸杞、生地各三钱,川楝子二钱。水煎服。


二、现代对应情况


1.药味名称:北沙参


基原及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5.60g


2.药味名称:麦冬


基原及用药部位: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5.60g


3.药味名称:当归


基原及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5.60g


4.药味名称:枸杞子


基原及用药部位:茄科植物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1.19g


5.药味名称:地黄


基原及用药部位: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块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1.19g


6.药味名称:川楝子


基原及用药部位: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7.46g


7.用法用量:水煎服。


8.功能主治:【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阴不足,血燥气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亦治疝气瘕聚。


桃红四物汤


一、基本信息


出处:《妇科冰鉴》(清·柴得华)


处方、制法及用法: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


水煎温服。


二、现代对应情况


1.药味名称:地黄


基原及用药部位: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块根


炮制规格:酒地黄


折算剂量:11.19g


2.药味名称:当归


基原及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酒当归


折算剂量:14.92g


3.药味名称:白芍


基原及用药部位: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ora Pall.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酒白芍


折算剂量:5.60g


4.药味名称:川芎


基原及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5.药味名称:桃仁


基原及用药部位:蔷薇科植物桃 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规格:燀桃仁(研泥)


折算剂量:3.78g


6.药味名称:红花


基原及用药部位: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


炮制规格:酒红花


折算剂量:3.73g


7.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8.功能主治:【功效】养血,活血,逐瘀。


【主治】血虚血瘀证。症见妇女月经不调,血多有块,色紫质粘,腹痛腹胀等。


备注 鉴于古代“酒洗”炮制方法演变到现代,与“酒炙”法内涵基本一致,且有国家标准,建议采用酒炙法。


升陷汤


一、基本信息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 处方、制法及用法: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水煎服。


二、现代对应情况


1.药味名称:黄芪


基原及用药部位: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22.38g


2.药味名称:知母


基原及用药部位: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1.19g


3.药味名称:柴胡


基原及用药部位: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5.60g


4.药味名称:桔梗


基原及用药部位: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 DC.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5.60g


5.药味名称:升麻


基原及用药部位: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6.用法用量:水煎服。


7.功能主治:【功效】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症见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或参伍不调。


枇杷清肺饮


一、基本信息


出处:《医宗金鉴》(清·吴谦)


处方、制法及用法:人参三分,枇杷叶二钱(刷去毛,蜜炙),甘草三分(生),黄连一钱,桑白皮二钱(鲜者佳),黄柏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


二、现代对应情况


1.药味名称:人参


基原及用药部位:五加科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12g


2.药味名称:枇杷叶


基原及用药部位: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


炮制规格:蜜枇杷叶


折算剂量:7.46g


3.药味名称:甘草


基原及用药部位: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12g


4.药味名称:黄连


基原及用药部位: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5.药味名称:桑白皮


基原及用药部位: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7.46g


6.药味名称:黄柏


基原及用药部位: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干燥树皮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用法用量:以水300毫升,煎至140毫升,食远服。


功能主治:【功效】清肺经热。


【主治】肺风酒刺。症见面鼻疙瘩,红赤肿痛,破出粉汁或结屑等。


二冬汤


一、基本信息


出处:《医学心悟》(清·程国彭)


处方、制法及用法: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水煎服。


二、现代对应情况


1.药味名称:天冬


基原及用药部位: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干燥块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7.46g


2.药味名称:麦冬


基原及用药部位: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1.19g


3.药味名称:天花粉


基原及用药部位: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4.药味名称:黄芩


基原及用药部位: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5.药味名称:知母


基原及用药部位: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干燥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6.药味名称:荷叶


基原及用药部位: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叶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3.73g


7.药味名称:人参


基原及用药部位: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87g


8.药味名称:甘草


基原及用药部位: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炮制规格:生品


折算剂量:1.87g


9.用法用量:水煎服。


10.功能主治:


【功效】润肺清胃。


【主治】上消。症见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无力等。


注:基本信息填写来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31455
0条评论